|
從“萬人計劃”到“專業認證” 老師進入群體性成長時代作為“國字號”高層次人才的重點支持計劃,國家“萬人計劃”教學名師遴選工作正式啟動,對于全國1500余萬名專任教師是極大的鼓舞和激勵。也是國家政策對于教育行業“名師化”推進最好的回應。那么“萬人計劃”的示范效應如何凸顯?除了政策利好,名師化如何能更好落地? “萬人計劃”激勵傾斜 中小學教師獲重視 據了解,“萬人計劃”遴選支持200名國家教學名師。高等學校占60%,中等以下學校占40%。國家將給予入選者每人50萬元支持經費。 教學名師作為“萬人計劃”項目之一,是唯一側重考察教師教書育人實績的國家級人才項目,并于2015年擴展到面向各級各類學校在職專任教師進行遴選,此舉充分體現了國家對一線教師個人獨立價值的愈發重視和認可。一方面能夠名師個人發展創造更好條件;另一方面鼓勵名師把豐富經驗及創新方法廣泛推廣,讓更多教師“得其道、學其能”,促進各地區整體教育水平提升。 然而“國字號”名師支持計劃的200名教師,在全國1500余萬名老師群體的背景下顯的還是異常稀缺;從山東、重慶、陜西等地方執行情況來看,對于中小學教師申請要求比較高,必須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,名師工作室主持人,省級教學榮譽等。除了各地區的頂級名師,很少有老師能夠企及。 輔導教師專業認證 有助行業水平提升 除了國家大力扶持名師成長,作為學校基礎教育的有益補充,近千萬規模的輔導機構教師群體的職業化、專業化也成為趨勢。伴隨行業日趨成熟及價值轉型的深入,速成式培養模式、教學水平參差不齊、老師流動頻繁等問題凸顯。機構中優質師資的留存與自生長將直接、深遠的影響教育質量與學生成長。 去年10月,《輔導機構教師(中小學)專業水平評價標準》及未來逐步建立的初級、中級、高級評價體系已出臺,從專業的角度出發,多維度、深層次對教師進行評價,包括職業觀與教育理念、學科專業水平與貢獻、教師培養與貢獻、教育創新能力與表現等四個方面。 盡管擁有績效評定、360 度評價、紙筆測試、課堂觀察、教育教學成果認定等多種評價方式,但評價考核的一過性及結果論導向,考證后續如何對老師產生持續激勵,解決職業倦怠感,實現老師自我成長等仍是關鍵問題。 老師群體多元化發展 名師化需全行業落地 國家層面不斷出臺對名師大力扶持的相關政策,教育行業中學術第三方機構對老師專業發展的重視與引導,均投射出明確信號。老師作為教育核心,其決定了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,只有為他們賦能,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教學效率,解決教育行業多年積累的一些問題。 而除了政策支持與第三方引導短時間內的示范效應,不斷推進“名師化”進程更需要行業技術、產品、模式的全面落地。去年“名師化”浪潮回歸,加之直播、IP、內容創業等互聯網新“風口”,確實給老師提供了創新路徑與選擇,成就了一批擁有高收入、高人氣的網紅老師。 這些真正優秀的老師,不僅會擁有大量優質生源,能夠在教學中與學生保持高質量的溝通互動,持續輸出優質課程內容,達到較好的推薦率和復購率,獲得用戶口碑和業內影響力。 但是這樣既具有品牌影響力、自帶流量和生源的優秀老師并不在多數,更多的是一些在內容生產能力,獨特個人魅力,善于互動溝通等單一或幾個方面有所建樹的老師,同時他們普通缺乏互聯網應用能力、運營思維及包裝推廣經驗。 去年在行業率先提出“名師+直播”模式的老師好,就是針對名師成長的不同階段,吸納名師、孵化名師、運營名師,為名師建立個人品牌及IP。 比如,老師好App會對所有入駐老師提供完整的在線教學閉環工具作為應用基礎支持。教師可以在平臺上完成課前預告及課件發布分享,課上進行一對一連麥、直播中靈活應用隨堂測驗、多屏切換、電子白板等智能教具功能,再到課后錄播課程回放、答疑互動、課程收費等全過程。 老師好App CEO 李曉濱表示,憑借多年的教育行業沉淀,讓我們知道如何辨別一個老師能力的高低。因此老師好不僅是為老師提供在線教學的互聯網教育平臺,還要幫助老師完成互聯網化運營和個人價值多元開發。對于那些僅僅是缺乏運營及營銷能力的老師,提供專業化成長服務,包括品牌定位、個人包裝、營銷培訓、宣傳推廣等,能夠有效地幫助老師加速釋放教學能量,更快的實現個人IP價值。 當下及未來的科技發展,不能實現完全代替老師的教育,因此技術帶來的作用是對老師個人互聯網化能力的不斷增值,而教育創業者要做的則是技術與老師及學生之間的連接器,夯實連接器所延伸出的核心鏈條。 |